读《安化县志》(四)

接上一篇。这一篇主要记录安化的城池,塔以及一些其他杂项。

城池:
“縣歷無城,置門五(曰東門、西門、南門、小南門、北門),立木柵,距資水一百二十里(《通志》作六十里,誤)。明萬歷元年知縣張思美築石門五座,上建樓,崇禎間燬於兵。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吳兆慶增修。三十二年知縣趙尺璧改修五門樓內外各標以額。東古曰回春曰迎恩曰迎曦,尺璧額內曰迎曦樓外曰紫氣東來,西古曰來遠曰進賢,尺璧額內曰倚曛樓外曰餘暉蘊瑞,南古曰宣化曰南熏,尺璧額內曰物榮樓外曰旭日呈祥,小南古曰向陽曰崇陽,尺璧額內曰先春樓外曰峙航擁翠,北古曰望京曰拱極,尺璧額內曰拱極樓外曰天樞在望。年久傾圮。嘉慶四年知縣陳煐重修東西南三門以形家言收氣納氣,移東門樓進百餘步,西門樓退出百餘步。煐自為紀略。進賢門遂移置學宮巷口,十五年知縣周文重重修小南門又銓北路士紳捐修北門並丈明五門基地。西門自新樓起至照牆止二百三十九弓,東門自舊樓起新樓止六十五弓三分又自新樓起至十字街止五十一弓,十字街起至照牆自一百五十九弓,南門自新樓起至照牆止一百一十二弓,北門自新樓起至十字街止七十五弓四分,小南門自新樓起至十字街止七十六弓一分。道光二十九年,東門樓不戒於火,知縣曹源復修,乃題額曰迎曦。同治六年南門樓災,知縣舒心田籌款新修之額曰來熏。”

安化老县城,梅城历来没有城墙,这一点在湘西会战中亦有记载。但有五门,分别是东南西北门和小南门,康熙三十二年知县赵尺璧改修,并命名。东门叫回春、迎恩、迎曦,匾额内为“迎曦楼”,外为“紫气东来”;,西门叫来远、进贤,匾额内为“倚曛楼”,外为“余晖蕴瑞”;南门叫宣化、南熏,匾额内为“物荣楼”,外为“旭日呈祥”;小南门叫向阳、崇阳,匾额内为“先春楼”,外为“峙航拥翠”;北南门叫望京、拱极,匾额内为“拱极楼”,外为“天枢在望”。
不过这些,今都不存了。

塔:
“南塔在縣治南筆架山,乾隆十四年建,三十八年言者妄譏地利失宜,拆磚石移建治北望城坡,今老北塔是也。五十四年邑人謀復舊址,周念邦龍圖各捐基地教諭曾承稷訓導張宗祊遴邑紳陶必銓許鳴盛等董其役於學宮巽方舊塔之下坡,鞭石復建,額曰聯元塔。必銓有記日久就傾。道光二十六年知縣喬作梁教諭曹任堅訓導梅X [此字看不清,不识] 南倡邑紳復修,仍砌石七級,俱中空,聳秀視前加倍,並置塔前餘地上下左右均砌灰石為界。
老北塔在治北望城坡,乾隆三十八年移南塔磚瓦建,基地廣袤各二丈四尺。道光八年補修,教諭陳以邦訓導胡興X [此字看不清,不识] 有第六層落成記。
北塔在縣北洛陽灣,初形家云:縣治五星得位,惟北方稍遜。嘉慶十年知縣蘇延棻相塔基於洛陽灣山阜之陽,議興工以秩滿陞,十七年知縣周文重商邑士紳訂簿捐貲鳩工興舉龍在江子孫捐北面基地一丈五尺,向斌子孫捐南面基地一丈五尺經始是年六月至次年九年落成,額曰三元塔。邑人張金麟為之記,道光八年知縣王雲栽率邑紳復修,雲栽自有記。
鏡蓉塔在縣南十里常豐鄉田心羅潭右阜,同治元年里人何茂枝、熊松齡、何才炳、胡棣輝、何才煥、胡傳習、郭合義、譚盛堂倡修,三年甲子秋九月落成。
東梅塔在縣東北九十里歸化鄉膝頭崙,嘉慶十五年里人易照先、張熊、陳立綱、蕭錦書倡建,今廢。
三星塔在縣北七十里歸化鄉大福坪漩灣塘,同治四年里人羅動捐千金倡修,黃其誰、陳遠梅、劉光興、吳光隆、張里教董其役。
文瀾塔在縣北百二十里一都小淹石門潭北岸,道光十五年里人陶文毅建。
蟬聯塔(一名武陵塔)在縣西二百四十里四都圭溪,龔姓建。”

南塔,即联元塔。乾隆四十年建,曾搬迁过,后又迁回。今在梅城镇。
北塔,即三元塔。今在梅城镇。
镜蓉塔在田心村罗潭,今无资料,应不存。
东梅塔在今高明乡膝头仑,亦无资料,应不存。
三星塔在今大福镇旋湾塘,同治四年建。
文澜塔在今小淹镇石门潭资江北岸,道光十五年陶澍建。
蝉联塔,又叫武陵塔,在今圭溪,无资料,应不存。
另,清塘镇有塔名乾元塔。乾隆年建,但此县志未载。
个人觉得有时间的话,有必要去探访一下各处现存的安化古塔。

耆寿:
“諶宗慶壽百十九歲,六代同堂,子受玉,嘉靖間選貢生任真定知縣。”

县志中所记安化县最长寿者是一个名叫谌宗庆的人,活了119岁,他也是县志所记长寿者中唯一的一个六代同堂的。其子受玉,明朝嘉靖年间还是真定县知县。

(2013年6月18日更新:最近浏览网页,发现一篇《乾隆乙卯春•譙陽堂<諶氏族譜>摘选校注》,其中之十四为“《均和録》叙”,作者正是上文所说諶宗慶的儿子諶受玉本人。其原文有:

“曾祖與祖妣相繼亡。吾祖希王曼年方十嵗,由吾伯祖希哲撫飬。吾祖希王曼年二十,珵伯祖役本縣吏代司府提問,比較所餘路費,歸悉與兄希哲不私,娶祖妣賀氏(大橋賀繪之女),成化五年己丑生吾父宗慶。”……“成化丙午生受玉;宏治辛亥生妹六姐;乙卯生弟受秀。家業視前略勝。鄉里族人,俱生嫉妬,累尋事架害,父偕義兄訴於當道,恒得理焉。”……“嘉靖五年,父命兄弟分爨,各自經營。不意吾父即扵本年七月十六日中風,下身和左手不能動履,飲食起處,俱藉扵人。至嘉靖六年丁亥十一月十三日辞塵。”

其中记载,諶宗慶生于明成化五年,即1469年;明成化丙午年,即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17岁生儿子諶受玉;卒于明嘉靖六年,即1527年,享年58岁。

这和县志中记载的百十九岁,相差甚远啊,个人推断,县志成书清同治年,族谱成书清乾隆年,且原文为当事人儿子所写,应该比较准确,县志所载应该有误。)

 

流寓:
“善卷,堯時人,二都上游插合嶺二都之水名善溪,該以善卷而得名也。”

善卷,上古尧帝时人,著名隐士,相传尧曾禅让天下于他而不受。今羊角塘镇善溪便是以其名字命名,县志原文用了一个“该”字,可见其肯定程度也不是很高,应该属于推断之类。另外,县志最后一卷,《杂说》中引《常德府志》有“善溪在桃源縣北八十里,源出蘇溪下合沅水。相傳為善卷先生所流覽案合沅水,是又一善溪也。”

“高應雷,字澹生,雲南昆明人,進士奉命來辰沅聯絡舊時勲鎮圖規復,聞緬甸覆減,痛哭不歸,流落湖湘,以終客溆浦。舒氏最久有從資江入東坪詩。東坪由資入溆之路也。”

高应雷,是清代隐士,云南人,曾中进士,来辰沅间联络前明旧部试图光复明朝,不过听到南明桂王在缅甸被杀,悲痛不归,留在了溆浦。不过最有意思的是,这个人的介绍后提到了一句话,“东平由资入溆之路也”,说明今县城东坪,在清代便是由资江进入溆浦的道路,则当时应该也存在由东坪至马口、圭溪再至溆浦的陆路交通。

仙释:
“道楷,宋政和間卓錫芙蓉山,三詔不起,賜紫袈裟,加照國禪師號,不受。上怒諭天使以威,臨之有司以老病為之辭,楷曰無病,竟受笞。有司謂之曰何苦乃爾,楷曰無病而以病求免,是欺心也,其至性不同若此,今塔址猶存(舊志)。”

道楷法师是佛教名人吧,县志原文承袭旧县志说他卓锡芙蓉山,应指县内芙蓉山。曾被赐紫袈裟和“照国禅师”号,但因不受且不肯慌称病而被受罚。但本人在网络上搜索道楷法师,皆无其到过安化芙蓉山的记录,其生平事迹与县志中所记类似,不过其所赐之号为“定照国师”,且最后是在江苏芙蓉湖圆寂。我个人推断县志中所记应该是误记,但也不肯定是否是两个不同的人。

以上就是清同治四年修《安化县志》中我比较感兴趣的部分。虽然未有仔细读,但感兴趣的部分还是基本“扫描”了一遍。对于古时的安化多了那么一点了解,还是不错的,以后计划有机会多在安化各地实处走走吧。

《读《安化县志》(四)》有2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