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源县志》(二)

接上篇。山:
“又西南四十里曰龙洞之山,是滨于黄家河(即洞溪下流),入洞数步有石室在崖壁间,缘磴而登上,平广可坐千人。溪水下流,再入,顶上一窍通明。下有潭水,束筏可渡。又入数十折,约里半许,又有通明之窍。再折而前,豁然开朗,有良田数百亩,巷陌数处,四围山高如环如盆。田水汇成小溪,皆自洞内伏流而出。山腰有坡曰龙潭坡,盘折可逾,是錞于沅陵。在邑西百九十里,洞阔处高广数丈,狭处亦一二丈。钟乳所结,略如象鼻、龙头、棹柜之形。”
“又东二里曰穿心岩山,腹洞穿,望见山外之天,是滨于花溪(俗呼菲溪,又呼芬溪,音相近也)。循洞口入,东南透光朗朗可行。中有石乳成钟鼓之形。行十余丈,豁然开朗,有良田数十亩,田水皆从洞中流出,亦有民居,是在邑西百八十八里。(增  以上二山大类渊明所记,今指县南三十里之桃源洞为渊明所记,前辈汪广心,诸公皆疑之。盖桃邑地名与记中合者甚多,如灵岩洞后有桃花洞,渔网溪上有仙人洞,小洑溪上源有桃花溪,钦山上有渔仙洞,今穿心龙洞前为黄家河,稍下为闻谭溪,又下为花溪,又下为洞溪,穷僻之地,车马罕至,故鲜知之。县东四十里又有黄钓桥,亦皆此类,固难以近名考真迹也)”

穿心岩山今在桃源县车河乡飞旗河村穿心岩,龙洞山在其西二里,应也不远。从原文对这两座山的描述以及全书对山的描写来看,可以发现桃源县境内多石灰岩溶洞,很多山都有溶洞和钟乳石的景观。另外,从原文批注来看,这两座山都很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地方,对于现在桃源洞即桃花源的说法,以前有很多人怀疑,是因为桃源县内与记中地名相符合的地方甚多,而有的地方人迹罕至,就不被知道而已。如此说来,今旅游景点桃花源之真伪,也是需要考证的。

“南五里曰老祖之山,上有石笋如削,其高数丈,旁有锦鸡之山,山有洞,秉炬可入,深不可测,是在邑西北一百三十里。千汉之水处焉,东南流注于兰溪,祖山之水山焉,西南流注于大洑溪。”

根据县志中的地图,可推断在今桃源县钟家铺乡银杏坪村附近,交界村以北的地方。且现有一“白鸡洞”地名,不知是否就是当年的锦鸡山洞。

“又东南十里曰高灵洞山,洞门高厂内平而白,多怪石。洞右小穴,二尺许,有水流出,燃炬入数十折,渐阔如堂房,钟乳所结怪石尤多,又入涉水四五折,渐卑狭,仅可蛇行。又入,有坡高数十尺,中高而旁杀,是名曰仙界之坡。逾坡有石盘盘,常有水,名曰浴盘。雩者取水焉。稍右有小田十二,水时盈涸可以占十二月之旱涝。再入愈狭,游者难入,有人者行十余里而西通赤霞之洞。山体空洞,行其上有空中蹴踏声。洞中多旁穴道,易迷,昔有竹工于此,覩石门开阖信步入,迷不得出,见星斗历历在岩壁间。洞左右多空穴井凡数十,有汤泉焉,其水出石穴中,温如沸汤。有冰泉焉,其水常寒,有米井焉,石子随水沸如米。是在邑北百二十里。高灵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汤溪,其旁皆高山屏蔽天日。其东有山曰潮音洞,以石投之,声先小而后大,听之入潮。洞壁东南略通人迹,西壁立千仞不可以登,是在邑北一百二十里。”

高灵洞如今已是桃源县一旅游景点,位于桃源县热市镇,重点打造项目就是这里的温泉。但是从原文记载来看,高灵洞附近还有赤霞洞、潮音洞等,皆有特点。另外,高灵洞中应该还有会发光的石乳,原文见“见星斗历历在岩壁间”。而且除了温泉,还有冰泉。一洞同时拥有冰温二泉,十分独特。

“又东三十里曰灵岩洞山,前洞入数十丈分为二歧,右洞南北穿达,豁然空明。左洞幽暗,须秉炬入内,有小溪潭水清澈,旱亦不竭,可以灌田。东北流注于苏溪之水,有怪石如钟鼓人兽之形,石乳下滴如龙麒麟角,花树之状。中有断碑,碑书政和某年月日,郡倅零陵唐绩篆额唐朝奉题句云:分明便是桃花洞,不见溪头流落花。山后诸山皆四高而中低,低处容水田数亩或数十亩,皆伏流山下出为前洞之溪。其伏流之穴为后洞桃花洞。四五处桃花洞岁久湮塞。万历十七年忽又大开,石乳所结形奇状谲。土人谓五洞相连,取毒鱼草置山后诸洞口,则前洞可得鱼。有树焉,一本而三花,汉季瞿硎避乱于此所植也。是在邑西北九十里。”

灵岩洞今在桃源县黄甲铺乡灵岩村。在网上搜索到一点桃源灵岩洞的照片可以看到如今洞口刻有“灵岩古洞”四个字,洞中亦还有地下河。从原文来看,此洞也有钟乳景观,而且被古人曾经认为是桃花源。洞内情况应该很复杂,有很多分支相连。而倒数第二句话,“汉季”是汉朝末年的意思,至于“瞿硎”,网上搜索为晋代著名隐士,曾隐于灵岩洞。灵岩洞前有瞿硎祠,祠前有树是瞿硎所植,是桃、柜、梿三树合一,同本异枝。乃知“一本而三花”是指一棵树可能因为嫁接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枝条,开三种不同的花。但以上网络搜索的关于瞿硎和灵岩洞的资料全部都是说的安徽省宁国市的灵岩洞,没有桃源灵岩洞和瞿硎的记载。于是我推断安徽省宁国市的灵岩洞应该是瞿硎避乱隐逸之处,而《桃源县志》中的此处记载应该是误记。

桃源灵岩洞

图片来源:新浪数码部落论坛 zqj989898作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