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化县志》(一)

很早之前,在网络上下载了清朝同治十年,由时任安化知县邱育泉主修的刻版《安化县志》。并依旧将自己感兴趣的山川地理、建置沿革、风俗物产等部分,摘录批注于下:

沿革:
“宋神宗熙寧五年收復梅山置安化縣屬荊湖南路安撫司潭州長沙郡。宋太祖乾德元年湖南平得州十四(或作十一)監一縣六十六惟梅山尚未收復其地,東接潭南接邵陽西接辰北接鼎,蠻負險為寇,不與中國通。開寶八年,寇潭之長沙石曦為潭州鈐轄平梅山板倉諸峒蠻。(《宋史•石曦傳》石曦并州太原人,晉祖弟韓王暉之子,知雄州,代為潭州鈐轄 [鈐轄,宋代武官名] 。開寶八年,平梅山、板倉諸峒蠻,俘馘 [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數千人。《寶慶府志》案板倉不知何在,今新化西南有石板田,倉溪山,巖谷深邃,或曰即其地也。)”

“神宗熙寧初,范子奇為湖南轉運副使,建言梅山蠻恃險為邊患,宜取而建縣。其後湖南轉運副使蔡奕又奏,蠻酋宜開以禍福使為土民,且以圖獻上嘉納之。會章惇察訪荊湖,陳潘夙憂邊狀,上以夙知潭州。熙寧五年乃詔潘夙、蔡奕、喬執中同章惇招納梅山蠻。先是惇平懿洽等州以蠻方據潭之梅山,遂乘勝而南。奕言是役不可亟成,神宗以為然,專委於奕。時執中知全州大田雞子飛山諸蠻已納款,遂檄諭開梅山。冬十月,奕與執中等入蠻境郭詳正劉次莊從之。蠻果大歡,爭闢道路以待蠻長蘇氏扶氏相繼納土。得其地,東起寧鄉司徒嶺,西抵邵陽白沙砦,北界益陽四里河, 南止湘鄉佛子嶺。得其田二十六萬四百三十六畞。章惇欲增畞稅,長沙簿黃誥力阻其議,推官吳居厚均給之,定其稅使歲一輪。籍其民萬四千八百九戶,萬九千八十九丁。分保伍,列鄉里,建邑隸之。上遣使勞奕,賜邑名曰新化、安化,均隸邵州。六年安化改隸潭州,改七星砦為鎮入焉。(《宋史·地理志》安化宋熙寧六年置,改七星砦為鎮入焉,廢首溪砦。)治伊溪東。(今啟安寺地,建炎四年火於鐘相之亂,遷今治,詳建置門縣治。)知寧鄉縣毛漸敘功得著作佐郎知安化縣。”

安化古时一直为益阳县地,至唐朝末年,割据为梅山蛮地,五代亦如此,宋朝熙宁五年,开梅山置安化县。之前,我一直都只知道是章惇开梅山,但是从上文来看,还有一个人,蔡奕,在开梅山中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从原文“專委於奕”来看,此事是他专办,由此来看,或许其功劳还在章惇之上。
关于安化县置县,有熙宁五年(1072年)和六年(1073年)两种说法,这本同治年的县志正文说是熙宁五年十月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都属邵阳;后六年安化改属长沙。但是其本身引用的《宋史·地理志》却说安化县为熙宁六年置,可见此事还有待考证。
安化第一任知县为原宁乡知县毛渐。

疆域:
“三都一區曰柳溪(其村落為長田七樹灣鴻家坪巖底羅耳衝),在縣西北百五十里,廣十二里,袤四十里,東界易家段(由頑溪至易家段十里),南界燈花坳(由七樹灣至燈花坳六里),西至楓木圫(界桃源田任家坪至楓木圫 [同“墺”] 十五里),北界羅耳衝(由洢溪至羅耳衝三里),西南界鐵爐衝(由月潮山至鐵爐衝二里),東北界楊公嶺(由洢溪至楊公嶺十里)。柳溪(出楓木圫,南流入資),有額溪水(出朱洞)、小溪水(出新茶園)、馬蹏 [同“蹄”] 水(出仙池界)、洢溪水(出燈花坳)、胡麻溪水(出芙蓉尖),均注焉。有仙池界(山北為桃源,山頂寬平有清泉,四時不竭,瀦 [瀦,水积聚] 為仙池,旁有石臼,相傳仙女搗 [此字原文不清,推断为“捣”] 藥於此),基子山、鶴嶺(上有亭,張應運建)、楊公嶺(上有橋,吳世珍修周志)、凉水坳(上有井,極清冽,味甘,井旁樹木蓊蔚,行李多憩於此)、響鈴坡、烏龜巖、馬蹄巖、算盤巖、燕子洞(在洢溪口,石壁峭峻,中開一洞,方正如印,入數十武百窮玲瓏石乳下垂成筍,深莫可測,寒氣逼人,燕多巢於其內)、清泉洞(在中煙竹,內有石龍石佛石闌干,靜坐久之,恍聞風雷聲)、灣渡潭(懸崖之下淵深莫測,崖上有鸕鶿石、鯉魚石,舟行視之,鱗羽畢肖 [畢肖,完全相像] )、凉水井(在東坪市後,不涸不溢)。有樂善橋(跨柳溪,五礅,上覆以亭,同治二年修)、廣濟橋(跨柳溪)、泥埠橋、永鎮橋、伴月橋、清河橋、三祝橋。有東坪渡。有東坪市(鋪二百餘戶)。有黃義坳庵(煙雲擁翠禽鳥親人境最清雅)、黑虎廟(在樂善橋右)、吉祥庵(在東坪市)、水星庵(在官溪)、水府廟(在灣渡潭,均詳建置)。”

这本同治《安化县志》对于安化的疆域记载得很详细全面,但是我只摘录了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三都一区(也就是今天的县城东坪地区)。
从原文可以知道,东坪附近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山洞的,但多在烟竹一带,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另外,鹤岭是一个和我小时候有一点关系的地方,不过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它具体是哪里的山,而且山顶的古亭现在也应该没有了吧。算盘岩也是一个现在可以找到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就没怎么听说过了。
还有一个特殊的地名是“湾渡潭”。我个人推测它是如今“湾竹塘”这一地名的前身,读音也很近。从原文的描述来看也很相似,我小时候其实就对“湾竹塘”那个江边的悬崖岩壁挺感兴趣的,不过从来没有去过。现阅读县志,上面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石头的。可惜的是,那个地方已经永远没有了,山被挖掉了,修起了几十层的商品房,我一点好感也没有。
最后是关于原文提到的2座柳溪上的桥,一座是乐善桥,一座是广济桥。都是横跨柳溪的,如今东坪附近跨柳溪的古桥有著名的“镇东桥“和木子的一座桥。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这两座桥的前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