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源县志》(一)

前些日子,在google books上下载了清朝道光年间,由谭震主修的刻版《桃源县志》。并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摘录批注于下:

建置:
“宋乾德元年析武陵地置桃源县为望县(宋制五千户上为望)。移治沅北,即今县治。祥符五年,改属鼎州。政和七年,改属常德军。”

最后这个“军”是两宋时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桃源县历史上有隶属过洞庭郡、武陵郡等诸多郡,也有过沅南县等一些其他的名字,但是到了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才第一次被称为了现在的桃源县这个名字,而且从原文批注可以看出,当时就已经是一个有一定人口级别的望县了。县治当时是叫做延口村,即今桃源县城漳江镇所在。

界至:
“县治北至京师四千里,在长沙省西北四百九十里,常德府西八十里。东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至武陵高吾铺(县志作高吾山)五十五里,西至辰州府沅陵县官庄界一百九十里,南至长沙府安化县仙陀山界一百里(按通志,安化县黄羊山在县西北二百里接桃源界,又燕子岩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接桃源县界)。北至澧州石门县洞溪界一百二十里,至慈利观山界一百五十里,东南至安化县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沅陵县治三百一十里,东北至澧州治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慈利治二百里。”

从此段可以看出,当时桃源县的管辖范围和今天差不多。

山:
“南山志之首曰壶头之山(水经注作胡头),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是錞于沅陵。东望古溶之山,西望夷山,北临沅水,曲径多险,纡折千滩。马伏波之征五溪蛮也于此停军,遂卒焉。是有石窟,下有伏流之水,有蛇大如百斛船,是在邑西南二百里。”

“东北十里曰高崖之山,峻绝不可以上,是有石磴,将军蔡毓荣攻辰龙关所凿也,旁有炮子岩,岩壁有炮痕打如盘,小如杯焉,是在邑西南百八十里。”

“又东十里曰观音岩山,山上大下小,不可以上,旁环十余峰皆上大而下小,是曰甗锜。是在邑西南百三十里。”

这本《桃源县志》在描述本县的山时,是采用模仿《山海经》的格式的,所以有“南山志之首曰壶头之山”的说法。原文“是錞于沅陵”,“錞”,靠近的意思,不过今壶头山已经属于沅陵县境内了。比较有意义的是,这里记载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维基百科)征五溪蛮,死在此处。另外,“有蛇大如百斛船”这句比较神奇,蛇大如船,推断有夸张成分,但真假不可考证。

高崖山一带是蔡毓荣(维基百科)攻辰龙关时候的古战场,为清康熙年间吴三桂造反战事,有炮痕遗迹。蔡毓荣此人生平因平定吴三桂而升迁云贵总督、兵部侍郎,却也因私纳吴三桂的美妾而获罪、夺职、追爵、削籍,颇为有趣。今在桃源县太平铺乡小桃源村高岩附近。

观音岩山是《桃源县志》中多次提到的一座山,就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别的山都是上小下大,但是这座山却上大下小,像倒立着的。这的确很奇特。今在桃源县茶庵铺镇三元潭村观音岩。但是如此奇特的地方却不能在网上搜索到半点资料和图片,看来或许有夸张的成分,或许要亲自去看看才能知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