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沙县志》(四)

接上篇“县署”。这里主要是说长沙的岳麓书院的历史和一小段关于“长沙”名字由来的考证。这也是读《长沙县志》的最后一篇。

书院:
岳麓书院在湘江西,岳麓山下,为四大书院之一,隶善化县境。宋开宝九年潭州守朱洞建,实彭城刘嶅倡之。咸平四年,知州李允则请以国子监经籍赐岳麓书院。祥符八年,诏见山长周式赐额给中秘书。绍兴元年,兵燬。乾道元年,安抚刘珙重建,聘张南轩主教事,三年,朱晦菴知长沙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淳熙十五年,直徽猷阁潘时继修,绍兴五年,朱子为湖南安抚使牒委教授兴学岳麓四方来学者几千人,置田五百顷,南轩陈正斋各为记。德祐二年,元兵又燬。元至元二十三年,郡人学政刘必大兴复,延祐元年,别驾刘安仁主簿潘必大更新之,吴草庐有记。寻复为墟。明成化五年,知府钱澍重兴随燬。宏治七年,通判陈纲建讲堂门庑诚明敬义斋崇道祠,通判李锡推官彭琢构高明亭。十二年,同知杨茂元建尊经阁刊紫阳遗迹。十八年,参议吴世忠改门路向开泮池棂星门,置田百亩,诲诸学庸通旨。嘉靖十年,同知俞䕫创石坊大江边。五年,学道许宗鲁知府杨表立祠祀六君子。六年,知府王秉良增田二十亩,建成德堂、尊经阁、讲堂延宾集贤馆东西斋工未竟而去,知府孙存卒成之,题其斋曰:“诚明”、“敬义”、“日新”、“时习”,题其号舍曰:“知仁勇天地人”。开三门于成德堂外创亭赫曦台山下共置田一千四百四十九亩,复请给赐书,置山长如白鹿洞例又勒敬一亭箴。九年,知府潘益增敬一碑亭文庙,十二年,学道郭登镛改成德堂号曰:静一。十八年,李本重修之,四十一年,推官瞿台复修之。万历十八年,知府吴道行重修,四十一年,知县唐源协谋助修。崇祯二年,按院宋贤檄知县黄承中鼎新文庙头门,十六年,兵燬。

此段是关于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的记载,岳麓书院是宋朝开宝九年由朱洞所建立,但是实际上是刘嶅提出来的建议。历史上,岳麓书院几番发展,又几番被毁,基本上反复多次。而且多次毁坏是因为兵灾,可见古时打仗对教育影响之大。

拾遗:
《十三洲志》云: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也。按《通鉴》汉武元封二年用公孙乡言如东莱时岁旱,天子既出无名乃祷万里沙还祠泰山。注:应劭曰万里神祠也。《一统志》云:在莱州府城东北三十里夹万岁两岸长沙三百里是祠在东莱与长沙无与自湘至莱亦安得云万里,且其中所有州县不知凡几亦未必尽有沙也,长沙之名其来已久,其取义于沙与否亦未可知也。曲为之说凿矣。或曰轸旁有长沙星正在其域分野,故云然亦未可知也。

拾遗部分又一次对“长沙”这个名字的来由进行了一番讨论,但最后还是没有结果,只是否定了因为万里沙而叫长沙的说法,对于星野之说,最后也只说了一句“亦未可知也”。但我个人觉得还是星野之说比较准确。

以上就是《长沙县志》中我比较感兴趣的部分了。这本《长沙县志》共分为28卷,大约2000多页。其中对沿革、疆域、城池、山川、学校、风土、礼仪、宗教、人物、古迹、仙人、兵难、文艺等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都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说一些地名的来源等。但是最近要期末考试了,也都留到以后去看了。

《读《长沙县志》(四)》有1条评论

  1. 长沙名字由来还得等我发明时光机,目前能确定的是长沙是一个很专一的城市,几千年不曾改名,不像其他地方。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