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资江双塔

因为求学于益阳市第一中学的缘故,我曾在益阳市区内生活过三年的时间。那三年,虽然基本上奔走在学校与家之间,未对益阳城有太多的了解,但是也知道,也见过,在益阳,在资江边,一南一北,有两座宝塔。
那个时候就想有时间去江边,亲自看看这两座古迹,却一直等到高中毕业了,也未曾如愿。今年暑假,七夕这天,天气难得降温,下起了小雨,于是有了我这次的探访益阳双塔之行。

从团洲市场大门口,往江边方向走,有一条未硬化的土路,顺着它往左一拐,然后直走,就能看到位于资江南岸的斗魁塔。当我第一眼望见它的时候,突然觉得,塔,它很难受。它就那么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与周边的环境极其不相称。塔底的碑文有记载该塔“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八角七级楼阁式花岗石结构,高30米,底径5米”,“内有螺旋状石梯,可登塔顶”,“1986年益阳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也说明了它是市级文物,保护范围东西就有50米,但是它的周围现在却满是杂草和建筑垃圾。隔塔不到10米的距离,就是一个沙石码头的卸货点和一家造船厂。我到的时候,一艘装满塑料垃圾的船正在此卸货,车、人,往来交错,很是热闹。
进入塔内,试图经过那旋状石梯登至塔顶,但是里面的环境污秽不堪,有粪便、垃圾、甚至带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我顿时没有了登塔的兴致,出来在外面,最后注视了这塔良久,便离去了。
离去的路上,我想,如今隐没在这城市高楼中的这百年老塔面对着那滔滔东去的资江,它在想些什么呢?它又在庇佑着什么呢?“斗魁塔”这个名字体现了古人对于主管文章的魁星,对于文化的一种崇拜,然而面对如今这样的场景,这座塔和修建它的古人,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呢?
别了斗魁塔,穿过资江三桥,来到江北的资阳区,再向东,沿着江边的一条堤岸,很快便见到了位于资江北岸的那座“三台塔”。三台塔的第一印象还比斗魁塔好很多,虽然它的四周也都是河边常见的野草,陪伴着它的也仅仅是几位钓鱼的乡民,但它没有被人工太多的破坏,除了其身后的防洪堤和旁边的长常高速跨资江大桥之外,我想,一切还保留其它以前的样子。
依旧通过塔旁的石碑,我了解到三台塔“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建”,“塔为八方七级楼阁式石塔,通高31米,外设飞檐,翼角高翘,塔尖饰三星宝顶,转轮塔刹”,“东西两侧有石梯直登顶层”,2002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
进入塔内,虽然很多泥,但看不到现代的垃圾,环境要比斗魁塔好很多。左右各有两块石碑,中间上方也挂有一块石碑,一共五块石碑放置在塔的一层。因为塔内光线不是很好,我看不清碑文的内容,隐约看清数字,大概估计应该是重建此塔时候的功德碑,上面记载了捐资修塔人的名字和捐钱的数目。依塔旁碑文所叙,在塔内的两侧,果然各有一条旋转石梯向上,但是当时环境很黑,基本看不清道,石梯又过于狭窄,仅够一人勉强通过,于是我又放弃了登塔的计划。
从塔里出来,站在防洪堤上,吹着河风,看着古塔。河里偶有运沙的机船开过,就在河上,长常高速却车来车往,穿流不息。我在想,如果回到古代,在水运没落之前,这河里的船恐怕也如今朝这车流一般吧。
少顷,见天将下雨,我便准备返回。刚欲走,一位在堤上休息的叔叔见到了我对这塔又是拍照,又是读碑的,有些兴趣,便主动问我:“这算是一处景点吗?”
“算啊,还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啊。”我答。
“哦,嗯,只是平时都没人来管,你看那上面都长草了。”他继续说道。
听到这句,我便笑着离开了。
是啊,如今这个以GDP为先决条件的社会下,这样的一个省级、市级的文化保护单位能够引起多大的重视呢?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可能它们不被拆除,已经很好了。想到这些,我突然希望,下次,下下次,下下下次……,我来益阳,我在益阳,站立江边,仍能发现这两座有些孤寂的宝塔,屹立在江的两岸。
它们是斗魁塔、三台塔。

回家,依旧对这两座宝塔充满了兴趣,上网想收集更多的资料,却发现资料甚少。只有一点三台塔的前身其实是三台阁,另外就是一些宝塔的传说与故事,比如斗魁塔的修建是为了镇住资江恶龙的龙窟,也有说是为了挑斗北岸的三台塔而建的。对于这些,我都觉得不可信,只做了解罢了。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在益阳市图书馆,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找到一些关于益阳的市志县志这一类的资料,在那上面,我可能发现更多关于这两座资江宝塔的信息。满足我的好奇,也算是对于这两座古塔的一点纪念。

斗魁塔,周围就是一个沙石场

斗魁塔

三台塔

三台塔的入口

三台塔底层,中间和左右都有古碑

三台塔,旁边就是长常高速

资江,偶有来往的船装的也都是河里挖的河沙

在资江三桥上看斗魁塔

在资江三桥上看三台塔

《探访资江双塔》有1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