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隆回县红山桥、江口桥、长寿桥、铁炉下桥、仙磴桥

分类: 旅行

九月,从高平抗战烈士纪念园返程,想着隔得近,顺道就一并去看了看附近的隆回县红山桥江口桥长寿桥铁炉下桥仙磴桥,一共五座古代风雨桥。其中红山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口桥已经十分破败不堪,不过已经和铁炉下桥一起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的预备名录,而最为精美的当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仙磴桥。五座风雨桥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桥上都设有关圣殿,加之以前探访的朴塘桥上也有,可见隆回县的关帝信仰比较强烈。


红山桥

红山桥位于高坪镇红山村,紧挨着S332省道,也叫洪山桥或者洪沙塘桥,桥以村庄为名。桥长20米,宽约4米,呈南北走向跨资水的支流石马江上游,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为两台一墩,上方木结构桥廊为悬山顶,中间有歇山顶的阁楼一座,是供奉关帝的场所。根据文保碑的记述,桥始建于清末,2008年重修时改建为了如今的混凝土水泥梁,虽然少了一些古味,但总体而言对于古桥的保存,我觉得还是积极意义大一些的,当然如果能依旧修旧那是最好不过,红山桥于2023年又再次维修。

虽然在东西两侧各新建有过河的桥梁,但红山桥因位置特殊,依旧是当地村民重要的过河之处,交通功能还比较显著,当地村里的老年人多在桥上纳凉聊天,比起新修的水泥公路桥,风雨桥在这里有桥廊的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红山桥的一些特色在于其桥廊两端的屋脊上各有一只泥塑喜鹊,中间阁楼的屋脊上,同样有喜鹊泥塑,同时两旁还各有一只泥塑的幼狮护卫,阁楼的屋顶四角也做了泥塑的造型。在桥梁中部阁楼的部分,两边都有砖墙进行了封闭,其中西侧画有一只雄狮,,东侧则画的一匹奔马。

红山桥西侧
红山桥西侧,桥周边的环境比较脏乱,桥旁有一焚字炉和县级文保碑
红山桥东侧
红山桥东侧
红山桥北侧入口
红山桥北侧入口,很多当地的老人在桥上休息、聊天
红山桥内部
红山桥内部
红山桥内部的捐资碑
红山桥内部的捐资碑
红山桥内的关帝神位
红山桥内的关帝神位,这是隆回县风雨桥的一个特色

江口桥

江口桥位于七江镇的双桂村江口铺,呈南北走向跨资水西源赧水的支流辰水的上游支流四都河的上流江口溪,桥长约15米,宽约6米,根据《湖南古代廊桥》一书,其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934年曾重修。桥为两台无墩,单檐悬山顶。

在江口桥的东侧,修建有一座水泥的桥梁,江口桥的交通作用基本消失,因年久失修,缺少维护,目前已十分破败危险,是危桥一座,不过探访发现该桥已被标记纳入第四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预保护,想必不久之后就会得到保护和修缮。

江口桥内部中间西侧,同样有关帝神位一座,隆回的风雨桥上关帝祭拜都比较多,我想这对于木结构风雨桥的文物来说,火灾风险很高啊,其他地方都有风雨桥毁于火灾的事件,希望隆回的风雨桥能平安。

江口桥的一个特点我认为是其在桥上搭建了一些小房间,用来堆放一些杂物,这在其他风雨桥上并不常见,因为这样既不卫生,也不安全。

江口桥
江口桥东侧
江口桥西侧
江口桥西侧,桥旁有化字炉一座
江口桥的文保牌
江口桥的预保护文保牌
江口桥内部
江口桥内部,左侧是不常见的小隔间,桥上堆放了很多周边居民的杂物
江口桥内部
江口桥破败的内部,虽有长凳,但我不敢坐了
江口桥内部神龛
江口桥内部关帝神位,从香灰看平常供奉祭祀不少,但对于文物防火压力也很大吧

长寿桥

长寿桥,也叫斯桥亭,同样位于七江镇的双桂村,在江口桥南约1公里处,南北向与江口桥同跨江口溪(大湾水),不过位置更加上游。根据《湖南古代廊桥》一书,桥长约12米,宽约4米,始建于民国时期,2008年曾重修。

桥同样为两台无墩,桥廊为单檐悬山顶,屋脊中央有重修时新增的陶塑双龙戏珠。桥廊五间,半封闭结构,内有长凳,中间西侧有关帝神位。长寿桥虽外面看着一般,但内部比我想象的要精致,挂有“长寿桥亭”的桥名书法作品和桃园三结义的木版画。

长寿桥东侧
长寿桥东侧
长寿桥西侧
长寿桥西侧
长寿桥内部
长寿桥内部
长寿桥内部
长寿桥内部,桃园三结义的木版画
长寿桥内部
长寿桥内部修桥捐资记文
长寿桥内部的关帝神位
长寿桥内部的关帝神位

铁炉下桥

铁炉下桥位于七江镇双合村的铁炉下,这听起来应该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名,在长寿桥南约2公里,南北向与江口桥、长寿桥同跨江口溪(铁炉下水),不过位置位于最上游,已接近小溪发源地。

根据《湖南古代廊桥》一书,桥长约9米,宽约4米,是非常小非常小的一座风雨桥。其始建于民国时期,2010年曾重修。桥廊为单檐悬山顶,屋脊中央有和长寿桥形式一样的陶塑双龙戏珠。桥廊三间,开敞结构,内有护栏和长凳,就算是如此小的一座风雨桥,其中间西侧同样供奉着关帝神位。在桥的东侧,有一块维修桥亭功德碑;在内部还挂有原修桥的工匠姓名。另外,在铁炉下桥发现其也和江口桥一样被标记纳入第四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预保护。

铁炉下桥东侧
铁炉下桥东侧,有维修桥亭的功德碑一座
铁炉下桥西侧
铁炉下桥西侧
铁炉下桥内部
铁炉下桥内部,桥柱上原来是贴有对联的,可惜已经脱落模糊看不出来了
铁炉下桥内部的关帝神位
铁炉下桥内部的关帝神位

仙磴桥

仙磴桥是此次探访的风雨桥中最长、构件最精美的一座,也是近期最最让我震撼的一座风雨桥,在看了很多很多的风雨桥之后,有时候其实有点麻木,感觉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被一座桥给惊艳到的感觉。

仙磴桥位于六都寨镇镇上,呈西北-东南走向跨资水支流赧水的支流辰水的支流四都河,同时这里也是四渡河流入辰水的两水交汇的水口。仙磴桥为两台两墩,桥墩两侧都为菱形分水,木结构硬山顶桥廊为半封闭结构,两侧有长凳供人休息,桥上可过摩托车。在西侧桥头附近,还有一座土地庙和一个关圣殿的焚香塔。

根据《湖南古代廊桥》一书、文保碑及现场考证,桥长49米,宽约5米,始建于明代,1934年重修,1992年改建为混凝土水泥梁(此为文保碑的说法,《湖南古代廊桥》一书为1990年),并在中部新建有六角两层攒尖顶阁楼一座,阁内设关圣殿,关圣殿外砌砖墙以封闭,同时在桥两端各建彩塑牌楼桥门一座,2018年进行过一次维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磴桥南侧
仙磴桥南侧
仙磴桥北侧
仙磴桥北侧
仙磴桥文保碑
仙磴桥文保碑
桥旁白的土地庙
桥旁的土地庙

仙磴桥的两端的彩塑牌楼桥门都很精美,上有桥名“仙磴桥”,檐角从上到下分别由麒麟、狮子、大象等瑞兽,中间顶上为双龙护宝瓶,还有很多八仙之类的人物塑像。内门联为“群山入座两水奔来听我评今古,大坝连云万灯迸出凭他换地天”,外侧门联为“往来好息肩,听风笛蝉琴飞雅曲,老少且停步,看柳丝燕剪展春图”。

仙磴桥西侧桥门
仙磴桥西侧桥门
仙磴桥的西侧入口牌坊彩塑
仙磴桥的西侧入口牌坊彩塑

仙磴桥长度很长,两侧和中间放有多次修缮时候的当地人捐资记录碑,自古以来,建桥修路都是好事,支持的人多。在桥内部的中部,是关帝神位,我经过的时候正好有一名老者在点香祭拜,可见关帝信仰在当地之旺。在桥梁内中间位置,还悬挂这一块1934年时任邵阳县县长的杨绩荪题字桥名“仙磴桥”的匾额,这也是桥两头牌坊上桥名的真迹来源。

仙磴桥内部
仙磴桥内部
仙磴桥内部的关帝神位和桥名题字匾额
仙磴桥内部的关帝神位和桥名题字匾额
仙磴桥内部的维修捐资碑
仙磴桥内部的维修捐资碑
仙磴桥内部的维修捐资碑
仙磴桥内部的维修捐资碑
仙磴桥内部的维修捐资碑
仙磴桥内部的维修捐资碑
仙磴桥内部的维修捐资碑
仙磴桥内部的维修捐资碑

穿过仙磴桥,来到东侧,这边是一个西侧一样的彩塑牌坊桥门。桥名、屋脊瑞兽、人物塑像都和西侧差不多。不同的内门联为“欲上高堤,暂坐长亭歇片刻;再跨大步,常怀远景展鹏程”,外侧门联为“仙迹常存,阁宇增辉,寨上风光今胜昔;磴基永固,桥头焕彩,亭中气派古添新”。另外,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于桥东侧还有一件民房挂了牌“隆回县六都寨镇仙磴桥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可见县里都该桥的重视程度,这是我看了这么多风雨桥见到的第一个专门为某一座桥成立的保护机构。

仙磴桥东侧
仙磴桥东侧
仙磴桥东侧
仙磴桥东侧桥门
桥下的风景,二水交汇
桥下的风景,二水交汇
不远处的六都寨水库大坝
离桥不远处的六都寨水库大坝

仙磴桥下的河水因建了大坝,水量不多,但整体自然风光还算不错,但河道整洁程度一般,周边还是蛮多垃圾的。周边环境只能说是一般,和精美的省级文保风雨桥有些不相配。这便是我此次探访隆回五座风雨桥的全部,虽然这篇博文已经又臭又长了,照片也比较多,但还是加一个惯例的结尾吧:更多的湖南风雨桥廊桥信息,可访问:湖南省风雨桥(廊桥)地图

# #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