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联大长征》

  新星出版社出了一套关于西南联大的书,不过我却购得了这一本《联大长征》,其余皆不太有兴趣。书的包装上有宣传,“西南联大:最有民国范儿的大学”。“民国范儿”这个词最近有些流行,“共和国”内兴起了一股“民国热”,不过我却不是冲着这一点去的,我是冲着“长征”去的。
  我喜欢这样的徒步旅行,也喜欢那种带着学者性质的考察研究,当然也羡慕那个时候去哪里都不用门票的待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古训激励着那时的他们,也指引着现在的我。

  此次联大长征,三千五百里,六十八日,人草草,路迢迢,过湘黔滇三省,可谓一大壮举,这其中湖南占了三分之一,我乃湖南人,便多关注了此地一分,而本书的确也让我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湖南多了一分了解。比如那时候的益阳城还只是如今江北资阳区的一条十里长街,城中赌风盛行;又如湘西的土匪很多,扰民严重;常德人已经开始吃那种切开两半用纸包起来很类似现代包装的槟榔了;辰溪县城多妓女;新晃县城里有一条街是贵州的“飞地”,要纳两省的税。值得一说的是,湘西的女子不裹足,参与体力劳作这件事都令学生们吃惊。
  除此以外,对于那个时候,在学生的日记中,或多或少还是体现出了政府吏治的腐败,像贵州省不少地方还有鸦片流行,烟馆就开在县城里。
  我很喜欢这种日记形式的旅行记录,读起来更趋于现实生活,另外,北大、清华、南开的学生也都是优等之大学生,途中所记包含各地之山川、名胜、人口、风俗等各类风土人情,相比一般的旅行日记,信息更为丰富,多了一分考察记录。
  《三千五百里采风记》一文是写刘兆吉先生在途中采集西南歌谣的故事。当时的困难很多,土匪、天气、疾病等各种不便因素加上还要赶路,更是难上加难。但最终刘先生却采得歌谣2000多首,平均每天30多首,并编成《西南采风录》一书,这其中辛酸几多,真让人敬佩。
  关于这一路的名胜,各篇日记中一般都有记载。其中一些我也已早有了解,如桃源洞,镇远青龙洞,益阳会龙山,但也有不少少有耳闻,今便记录于此,以便日后有空也去游玩一番。
  黄平县—飞云洞(黔南第一洞天)
  鐪山县—云溪洞(黔东名胜)
  玉屏县—萧
  …

  最后要说的是,书中有一篇《董奋日记》,所记多为日常之事。但在起程去滇之前便开始记了,从这其中,我也从一个当时的学生角度了解到原来大多数学生其实是不想去云南昆明,觉得浪费时间,甚至有超过1/2的人投票反对搬迁,但终究还是只能屈从学校的安排。这里也有点让我思考中国人的性格,或许之前你曾叫得最凶,但结果出台后,还是会选择“保身”,黯然屈服。另外日记里还有谈到当时政府要员间,各大媒体间关于教育战时停办不停办,学校迁不迁的问题,本身就有很多矛盾。学生对于学校经费的处理也有诸多抱怨,对于学校宣传时对文化大迁移的褒奖,其实也不是很感冒。这些我作为学生,也有一些同感,这里也让我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次联大长征,虽然它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它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被学生所接受的,甚至存在着抵制。
  《联大长征》是西南联大系列丛书之一,喜欢西南联大的人可真得好好了解这一段历史,但我更愿把这本书推荐给喜欢历史、地理和旅行的人去看,在这本书里,你会得到关于湘西北、贵州省、滇东至昆明这一广大地理区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很多的故事。

2011-1-1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