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清明的雨水已过,天气难得慢慢变好,30来度的晴天。便在周末继续探访风雨桥。此次看了隆回县的朴塘桥、青龙桥、马家桥,共三座风雨桥,它们都位于隆回县岩口镇,且跨同一条河流,相距也不远,上下游约五公里的样子。
朴塘桥(破浪桥)
朴塘桥又名破浪桥,位于岩口镇朴塘村,桥以村为名,199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综合蒋响元《湖南古代廊桥》和文保碑的描述,桥为附近开通寺的僧人于元明两代之间始建,具体年份不详,后历经重修,现存桥为1995年重修,此次重修还将原本的木梁改为了水泥混凝土梁,失去了一些“古味”。桥长69米,宽4.7米,五墩六孔,菱形分水,桥亭27间,重檐歇山小青瓦顶,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跨资江支流石马江的上游毗莲下河(朴塘水)。
朴塘桥是我一段时间以来,探访的长度最长的一座风雨桥了,桥廊里挂着很多装饰的红布,廊外还挂着很多装饰的灯笼,不知道是长期挂在这里的,还只是最近村里有人办喜事挂的。
在桥的两头,都有历次重修修复的纪念碑,其中北边的为两块1964年的《补修朴塘大桥》碑,南边的还单独修建了护碑亭。在桥廊的中间,有一关圣帝君的神龛,香炉尚在,看来没有被废,还有人祭拜,较为难得。《湖南古代廊桥》说每年农历五年十三关帝生日,桥上会举行庙会,摆长龙宴,非常热闹。书上还说桥有联:“朴水南瞻一道虹霓横南北,龙山远瞩千行雁字分东西”,可惜我好像没有看到这个对联,不知是不是桥太长,被我错过了,只有在南侧桥头里面看到一方“古雅江南”的匾额。
朴塘桥下游不远有一滚水坝,水流整体被抬升较缓,桥的北边还是当地朴塘村的乡村文化舞台和农贸场所,整体生活气息很浓。沿岸居民养的鸭鹅在水中憩戏,水中还长着几株大树,颇有几分“长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青龙桥
青龙村桥位于岩口镇石屋村,小地名石屋冲,又名石屋冲风雨桥,东西向跨毗莲下河(岩口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嘉庆元年(1796年)复修,1991年重建。应是这次重建,将原木梁改为了混凝土梁。桥长约27米,宽4米,两墩三孔,桥廊为单檐悬山小青瓦顶,13开间。
桥内部有长凳,中间北边有一神龛,供奉关帝,不过比起朴塘桥,似乎已经废弃了。东侧桥门上挂有桥名匾额“青龙桥”,桥门两边还有三块历次复修的捐资纪念碑。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周末,还是天气太好,当天桥上很多老人在聊天纳凉,还有好几条狗,吓我一跳,不过还好它们不咬人。桥下的河道正在搞休整,河水稍浑黄,不过我相信治理工程搞完,河道变美,桥上风光不会太差。
马家桥
马家桥(拱桥)位于岩口镇马家桥村,村以桥为名。桥长约16米,宽约4米,两台无墩,桥廊单檐悬山小青瓦顶,呈东北-西南走向跨毗莲下河上游。
根据其东北侧桥门旁的两块碑,马家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是用石头垒起的拱桥,故其原名“拱桥”;清嘉庆年间毁于洪水,1947年筹建重修,重建为了目前的木梁廊桥形式,共7根圆木为梁。两块碑则分别记载了2000年和2024年的两次维修的捐款人。
本次所探访的风雨桥都基本保存修缮完好,虽有改建木梁为混凝土梁,失去一点古朴之感,但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另外,当天三座桥上都满是当地居民在上面乘凉、聊天,俨然一副乡村八卦社交场所的感觉,生活气息很足。古风雨桥不仅是孤单的立在那里,连通两地交通,还参与到当地居民的社交、节庆活动中去,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很好。
更多湖南风雨桥廊桥信息,可访问:湖南省风雨桥(廊桥)地图
1 条评论
三座都保存下来了,真不错。
老人家都爱在这些地方乘凉聊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