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心血来潮,出发新化县,探访了新化县琅塘镇境内四座古代风雨桥,分别是:辽远村风雨桥、白云村望庵桥、团结山村龙潭桥和石圳村风雨桥。总体而言,除团结山村的龙潭桥有些破旧外,基本都保存较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风雨桥之旅中望庵桥和石圳村桥两座风雨桥我是没有亲自到桥上去的。因为村里有狗,很凶,对我一顿狂吠,我不敢硬往,只能远远用无人机飞一下,拍点照片。这也是我这么多次探访风雨桥以来头一回遇到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此之前,我博文里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是相机、手机或者无人机直出的,本文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给照片加一点点特效,用Windows自带的照片软件添加了一个叫“冷光”的滤镜,并减少了亮度和曝光,自我感觉还不错。
辽远村桥
辽远村桥位于琅塘镇辽远村,南北向跨资水支流礼溪河下游,桥长约13米,宽约4米。
根据《湖南古代廊桥》的描述,其是省内唯一一座榫卯构造的石柱木梁桥,桥下有一石柱,但位置不在正中间,而在非常靠近南侧这一边,几乎挨着南岸,造成辽远村桥两孔而不等跨。不过实地探访我觉得这个石柱可能是后期维修新建的,而不是当初修桥时就有的。
上方的木构桥廊为单檐悬山顶小青瓦,半封闭结构,共有六间,两侧各有长凳,在桥东侧有一个神龛位,不过如今已经废弃了。在桥内部北侧,还立有一块《续修桥碑》和捐资人名录。根据碑文,辽远村桥始建于清朝初期,起初就是简单搭建2条木头,后刘濬吾倡议捐资续修桥亭,乃成今日风雨桥,碑文落款为民国廿年辛未年(公元1931年)。
和一部分风雨桥一样,虽在东边下游新建有过车的公路桥,但仍是连接辽远村礼溪河南北南岸的重要通道,加之有桥廊,是村里老一辈重要的纳凉聊天社交场所,我到桥上之时,很多老人正在聊天,不知谁家的狗也在纳凉,桥下小溪潺潺,鸭鹅成群,真是一片惬意景象。
望庵桥
望庵桥位于琅塘镇白云村,东西向同跨资水支流礼溪河(白云水),不过其位于辽远村桥的上游。在地图上白云村有一地名“白云庵”,因站在桥上,可“西望白云庵”,故而得名“望庵桥”。
根据《湖南古代廊桥》,望庵桥始建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桥长约17米,宽约4米,桥下半部分为单孔石拱桥,上方桥廊为单檐悬山顶小青瓦,开间三间,有护栏长凳,在北侧还有一座神龛。顶山屋脊两侧有瓦叠的翘角,中间则是瓦叠的三层小塔。
白云村里的狗很凶,一直对我叫个不停,和辽远村安静在桥上休息的狗有天壤之别,于是我只能放弃亲自登桥,在村外远远用无人机飞到桥上空,拍了几张照片,就此作罢。
团结山村桥(龙潭桥)
团结山村龙潭桥位于琅塘镇团结山,因新化县温塘镇的油溪之上还有一座叫龙潭桥的风雨桥,且更为出名,为了区别,我一般也称呼这桥为团结山村桥。桥呈东北-西南走向跨资江支流苏溪上游的支流黄龙坪溪,桥东北就是团结山村小学。
桥长约18米,宽约4米,和望庵桥一样,下半部分为单孔石拱桥,上方桥廊为单檐悬山小青瓦顶,不过西侧屋顶已经有一些破了,下雨的话估计桥上会漏水,这里也体现出团结山龙潭桥的保护现状堪忧,后面进入桥内,发现情况更糟。根据《湖南古代廊桥》的描述,其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
团结山龙潭桥的东侧入口是侧向单侧开门形式的,进入桥内,发现桥应该是被附近的某家村民占用成了杂物间,堆满了各种破烂的锅碗瓢盆和家具、木材,整体环境较为脏乱差,都不能好好观察桥原本的样貌了。再这么下去,估计团结山龙潭桥会因缺少维护加快破损而毁坏。目睹此景,难免感觉有些可惜。
石圳村桥
石圳村桥位于琅塘镇石圳村,东西向跨资水支流苏溪河。和望庵桥一样,我从常规的东侧石圳村入口欲往桥上,村里的狗凶吠不止,步步紧逼,从西侧入口又需要绕道很远的田里,于是只能在村外用无人机拍了几张照片。
根据《湖南古代廊桥》,石圳村桥桥长约29米,宽约4米,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1989年曾复修。桥梁两台一墩,石砌桥墩迎水一侧为尖头,桥廊为重檐悬山顶,中间北侧有神龛一座,供奉观音。桥梁为双臂伸臂式平梁,形式上为安化风雨桥所谓的五层鹊木抬梁。南侧的屋顶上还放置有多块太阳能板,桥上有灯,可以想象,这座桥平时还是有夜景可看的。
石圳村桥西侧入口为双向侧开口,不过当时用铁皮象征性的围了起来,后来发现在村里原来有通告,桥梁正在维修,禁止行人过桥,因为凶狗挡路不能上桥的遗憾于是又少了一些。也是这个原因,相比其他桥,石圳村桥上冷冷清清,不然其作为连接石圳村和村中田地的重要通道,我认为平时应该还是较为忙碌,且像辽远村一样蛮多人纳凉聊天的。
石圳村桥桥下溪水较急,桥两侧各有一株大树,村庄、古桥、大树、田野、小溪组成的整个周边的环境还算不错,也算得上一番美景。
以上便是此次探访新化县琅塘镇境内全部四座风雨桥的全部了,欲了解更多的湖南风雨桥廊桥信息,可访问:湖南省风雨桥(廊桥)地图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