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继续我的风雨桥探访之旅。此次寻访了新化县境内的三座古风雨桥,分别是王板桥(簪溪村桥)、东岭村桥、鸭婆桥(沧琅桥)。除了东岭村桥有点年久失修,已经破破烂烂之外,王板桥和鸭婆桥都保存较为完好。期间我顺路探访了一下西河宝塔。
王板桥(簪溪村桥)
王板桥(簪溪村桥)位于孟公镇簪溪村,根据蒋响元《湖南古代廊桥》所述,桥建于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复修。单孔两台,单檐悬山小青瓦顶。桥长约10米,宽约2米,呈东西走向跨资水支流大洋江的上游沙洲市水的一条不知名小溪。
木架构桥廊中间有长凳可供休息,桥顶上中间两侧各挂了一个装饰物,分别画着一幅中年和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像,这一点在风雨桥中并不多见。
王板桥的北侧紧挨着一座水泥桥,东侧则是簪溪完小。我猜测王板桥的交通作用已基本被北侧能过汽车的水泥新桥所取代,但其一定还是旁边小学学生们放学停留休息玩耍的一处好地方,可以想象到放学时候,桥上应该会有蛮多学生停留。
东岭村桥
东岭村桥位于游家镇东岭村东侧,呈东西走向跨资江的一条支流的上游,《湖南古代廊桥》称之为双江溪,独墩两孔,木桥廊为单檐悬山顶,桥长约13米,宽约5米,民国时期建,具体年份不详。
东岭村桥目前整体十分残破,桥廊往北倾斜约有30度,看上去岌岌可危。木桥应该还作为当地村民由公路前往农田的过河通道,桥上停有一台农机,另外因桥北侧就是一座居民的房屋,有门直接开在桥梁中间,可见东岭村桥平时还是这户人家的出入通道,这点比较少见。
鸭婆桥(沧浪桥)
鸭婆桥(沧浪桥)位于西河镇双龙村,小地名鸭桥村。根据《湖南古代廊桥》的描述,其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桥的下半部分是单孔石拱桥,上半部分木桥廊为单檐歇山小青瓦顶。桥长约14米,宽约7米,两侧桥头顶上有泥塑的鸭子和“鸭婆桥”桥名。桥整体呈东西走向跨资江支流大洋江的上游石溪的支流沧浪水。
鸭婆桥内部有个地方我觉得有特色,就是里面的长凳较高,人坐上去还有专门有像门槛一样的供人放脚的木板,且木板上还用竹子做了包边的防护。另外,桥中间原有神龛一个,桥西侧还有两层的香炉塔或者说是惜字炉一座,好像都已快废弃。在桥的东侧,还有2块老的捐资修桥的记录碑。
目前来说,鸭婆桥还是沧浪水两岸居民互相来往的重要通道,虽然在下游百米已有能过汽车的新桥,但附近的居民依旧在此桥上往来,其依旧发挥着它两百年来的显著交通功能。
整体来看,此次探访的三座风雨桥都很“古朴”,除东岭村桥外,其余两座都保存较为完好,都还发挥着其过人的交通功能。三座桥都建在水流或水渠的上游,水质都很一般,整体来看周边环境卫生都还显脏乱,希望古桥以后都能保护得越来越好吧。
更多湖南风雨桥廊桥信息,可访问:湖南省风雨桥(廊桥)地图
西河宝塔
另外,在本次探访古桥的途中,我还特意去了看一下西河、游家镇交界的宝塔山上的宝塔。 从行政界线上来说,该塔应该是坐落在游家镇的,也没有具体的名字,我就照着网络上的说法,称之为“西河宝塔”。车可以开到半山腰,但还需要爬个400米左右的山,到了山顶就能看到塔。根据网络资料,古塔原有7层,后因被雷击毁,余4层,又因年久失修,石塔的第3、4层已经散裂。我到实地探访见古塔剩3层半,全由石头砌成,没有入口可以进入塔内,形式上和安化县乾元塔有点像,但更大。当地于2024年进行了修整,在3层半的顶上加装了避雷针保护古塔。关于古塔的修建年份,网络上有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有说1834年的,有说1824年的,没有确定的信息,应该是清道光年间吧。天气好,微风吹过,人感觉神清气爽,站在山顶塔脚,可以俯瞰整合西河、孟公镇之间的一大块,景色十分不错。
2 条评论
我也尝试去找了我们这里的古桥,很多都被推平了
我也看到蛮多古桥古塔被毁的,心里觉得怪可惜的。这也是我一直坚持探访这些东西东西的一个原因,想在它们可能会消失之前去看看,记录下它们。前几年我看风雨桥,也有被烧毁的,也有拆了木桥廊改建水泥桥的;有损毁后修复的,也有没修复的。广东古桥可能都是石桥多一点,而风雨桥这几年多亏了一些学者、专家,写了一些文章,书,还上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样有影响力的杂志,关注的人就多一些,目前我感觉大家保护的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各地旅游开发也都在复建风雨桥,虽然我不喜欢新建的,但也有一些老桥在此期间得到了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