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去了趟武冈市大甸镇,镇上有三座风雨桥——回龙桥、青龙桥、纸槽桥,一并探访。三座桥同跨一条小溪,是资水西源赧水支流龙溪的再分支高桥溪。同一条溪下游还有“武冈高桥”;“高校溪”这名字,想来也是因“高桥”而得的。三座桥基本未被《湖南古代廊桥》收录,网上记录更少,搜不到什么细节。
回龙桥(迴龙桥、火石桥)
回龙桥位于大甸镇西北约500米,又名火石桥;地图上附近还有“火烧桥”的小地名,不知是否也是它的别称。桥呈南北走向,长约30米,宽约4–5米,两台两墩三孔,双向伸臂抬平梁。两桥墩均为石砌,北侧一墩直接建在水中一块天然巨石上,石头成了天然基础。上部桥廊木结构,重檐悬山顶覆小青瓦;两侧入口各设悬山顶门楼,北侧门楼三面开口,空间宽阔,甚至能过小汽车。桥廊半封闭,两侧设木长凳,中间西侧有供关圣的神龛。
桥北侧立一面碑墙,系2023年修缮时候所立,镌刻捐资名单,并附有一篇《火石桥记》,称回龙桥始建于明朝,距今已 600 余年。









青龙桥
青龙桥位于大甸镇青龙村,小地名就叫“青龙桥”,应是桥以村名,距回龙桥约2.5公里(沿溪上行)。
桥为武冈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三座桥中唯一获“文保”身份者。东西走向,长约25米,宽约4米,两台一墩两孔,双向伸臂抬平梁,四层“鹊木”。石砌桥墩作两头尖的菱形分水。上部木廊同样重檐悬山顶小青瓦,两侧入口均设悬山顶门楼,且为两侧开口;不过西侧门楼已与民房贴连,只剩单侧通行。桥廊半封闭,两侧有木长凳,中间北侧亦有供关圣的神龛。
青龙桥仍承担主要交通功能:西接青龙村民居,东连农田,村民下地务农或去邻近村落皆由此桥通行。桥下游 700米处才有可过汽车的水泥桥。正因贴近人居,频繁活动给桥体带来影响,桥上卫生与桥下水质均一般,居民散养的鸡常在桥上穿梭,桥内留下一地的鸡粪。
桥东侧另存一座惜字炉、一块指路碑及 2009 年立的《维修青龙桥捐款芳名录》,但仍无始建年代等更多信息。
















纸槽桥
纸槽桥位于大甸镇纸槽村,在青龙桥的上游约4.5公里。桥有被《湖南古代廊桥》收录,却误配了回龙桥的照片。纸槽桥南北走向,两端皆农田,长约15米,宽约4米,两台一墩两孔。石砌桥墩较窄,迎水侧作尖头。上部木桥廊仍是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因连接田埂小路,两端入口皆三面开敞,两侧出入。桥廊半封闭,两侧设木长凳,中间东侧猜测原有神龛,现已废弃。
纸槽桥远离村落,溪水流速较快,水质比青龙桥好得多,桥下有成群鸭子嬉戏。桥东不远还有一处武冈市文保单位——周家祠堂,建筑保存完好,形式优美。然而纸槽桥本身既无碑刻,也无档案,始建年代等信息同样缺失。













更多湖南风雨桥廊桥信息,可访问:湖南省风雨桥廊桥地图 ,本文首次采用了Ai润色,删除修改了一些语句不通顺的地方、错别字,Ai自己是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