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国庆,举国放假,由宁乡入安化,探访湘中地区风雨桥较多的安化、新化,到了宁乡市惠同桥、安化县永镇桥、仙牛石桥、永盛桥,共四座古代风雨桥,其中惠同桥是目前已知宁乡唯一的古风雨桥,而另外三座则全部位于安化县大福镇,本次还顺道发现了安化木孔振兴桥这一座现代新建的风雨桥。四座桥里特别一点的是宁乡惠同桥,它是茶亭形式的风雨桥,其建上水上是桥,建在陆上,就是茶亭了。
惠同桥(会龙桥、惠同茶亭)
惠同桥,也叫会龙桥,或者惠同茶亭,位于长沙宁乡市沙田乡镇上,偏南北走向,跨湘江支流沩水河的上游支流五里堆水(涓水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湖南古代廊桥》的记述,惠同桥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1927年由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长兄何玉书倡修桥亭,毛泽东青年时期分别于1917年、1927年两次来惠同桥,可谓人文历史素材丰富。惠同桥所在的沙田镇,还建有何叔衡烈士故居和纪念碑。
桥北岸有5块石碑,其中两块为2005年的县级文保碑,2块为2006年的省级文保碑,1块为2005年桥梁重修时的《重修惠同廊桥记》。其中《重修惠同廊桥记》说廊桥始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省文保碑说起始建于1853年,加上《湖南古代廊桥》的1834年说,一共三种说法,不知哪种说法正确。且将《重修惠同廊桥记》摘抄如下:
重修惠同廊桥记
惠同桥始建于清光绪九年,长十余丈宽丈八,于大沩山下,沙田境内。为涓水河商的第一古桥,接安化、涟源、湘乡之途也。民国十六年,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长兄玉书倡修茶亭于其上,故后称“惠同茶亭”,今定名“惠同廊桥”。
桥立之日,即成名胜,石桥身,木廊亭,雕梁画栋,檐角飞挑,典雅湖湘景致,青陶象鼻瓦,双凤朝阳图,武穆嫡嗣生辉联语,宏开百年文运,致商贾游人流连忘返,乡贤名达多会于斯,而其幸之极者,是伟人润之两度桥头吟颂,留下传奇诗话,又兼得廊桥六结义。之觉哉嘱护,其昌其景可仰,其情其道可铭。
然则岁月如虹,风霜如剑,惠同廊桥桥身已倾,桥体已斑,廊亭已损,胜迹急待维护,文化需待弘扬,父老乡亲心同一议,致又凤葵、可良、义云、水军首倡,当地政府折你去哪个,得市县支援,各方人士襄助,更有村民协力,依旧貌重修,以继前贤,以利桑梓,以惠同胞。
美兮,虹融双涧,桥新如画;幸矣,躬逢盛世,华夏复兴;善哉,传统生辉,和谐久远。
是以为记。
余合泉撰文 万应均书
乙酉年仲秋
惠同桥整体形式在湖南古代风雨桥中属于比较独特的,既为风雨桥,又为茶亭。桥长约22米,宽约4米,两台两墩,迎水侧为尖形,上刻有蜈蚣。梁为石木混合结构,上方为木结构的一间间硬山顶青瓦廊房,古时应为休息、喝茶的场所,目前都封闭不让入内。桥上真曾供行人通行的,只是在茶亭前面的大概1-2人宽的小道。桥梁上方屋脊中间有装饰件,我觉得两块分开的阴阳图合一个宝葫芦,侧脊靠西侧还有龙头装饰物,这些形式在其他风雨桥上都不常见。
茶亭中间房间有门联“三雄聚涓水,一策定乾坤”,匾额“惠泽人间”,说得应是当年毛泽东、萧子升、何叔衡在此长谈的故事吧。两侧还嵌有四块石碑,分别是《加捐茶费碑》《惠同廊桥重修者名单》《惠同廊桥重修捐资功德碑》和一首宁乡革命家谢觉哉于1937年写的《调寄望江南 寄家》。
桥梁两侧入口为山墙开拱门,门上书桥名“惠同廊桥”,其中南侧门联为“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今日海疆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圯来”,北侧门联为“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树;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飞翠点茶瓯”。北侧入口门柱两侧还分别刻有“驱逐强丐”“永禁推车”,是以前惠同桥管理的规矩。
惠同桥下的溪水很浅,水量也不大,还有少量的垃圾,在贵在清澈见底,水质不错,河道风光也算美景。就是入侵的福寿螺很多,产的卵影响美观,这一点目前在湖南很多地方的存在,也算是一种通病。
永镇桥
永镇桥位于安化县大福镇新桥社区,略呈东北-西南走向跨资水支流沂溪(泥溪)的上游。桥长约37米,宽约4米,悬臂挑梁,下方为两座石制桥墩,迎水一侧为尖形,上方木结构桥廊为半封闭形式,两侧有长木凳,全部刷了红漆。桥廊为重檐形式,不过西侧入口为悬山顶,东侧入口为歇山顶桥廊,东侧歇山顶下面的两条屋脊不明显,我认为它还是属于一座重檐悬山顶的廊桥。
永镇桥于2008年曾毁于火灾,后2009年重修,重修时在西侧修建了一座水泥的高台,并新修四角琉璃瓦亭子一座,亭内靠南一侧有一面碑墙,内嵌重修捐资碑和《复修永镇鹊桥志》共五块碑。根据《复修永镇鹊桥志》,永镇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87年,碑文为1787,但实际嘉庆二年为1897年)。
在桥东侧,还有一座吊脚楼式样的“关圣殿”庙,门联为“佛极盖天施德如天,神封关圣恩布如圣”。
仙牛石桥
仙牛石桥位于永镇桥河道下游约800米,同位于大福镇新桥社区,同跨沂溪(泥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桥呈东西走向,长约35米,宽约4米,两台两墩,桥墩迎水一侧为尖形,上刻有“两人骑马战斗”“月中桂树”之类图案,具体图案不识,待高人指点。桥梁为悬臂挑梁形式,四层鹊木,上方木结构桥廊为重檐歇山顶(和永镇桥一样,两侧桥门形式不一,西侧的为悬山顶)小青瓦,共十二间,半封闭形式,内部两侧有长凳,没有神龛。
在仙牛石桥桥廊内部,主梁上都彩绘云纹、花卉之类,还有当年桥梁修建的总修人等工匠姓名记录。桥廊西侧桥门为正面封闭,两侧双向开门的形式,正面山墙还嵌有三块修桥捐资功德碑。
仙牛石桥所在地有一小地名为仙牛石,桥以地为名,这一听便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名,桥内的碑文记载此地有巨石横踞江心,外形酷似牛,故名仙牛石,不过我在桥下没看出来哪块石头像牛。


永盛桥
永盛桥位于安化县大福镇永盛村,桥以村名,西南-东北走向跨资水支流沂溪(泥溪)的上游支流柘木溪,安化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长约21米,宽约6米,璇臂挑梁,六层鹊木,两台一墩,桥墩迎水侧为尖形,背水侧刻有桥名“永盛桥”三字,中间桥墩和北侧桥台上都刻有一只蜈蚣,栩栩如生。上方桥廊为重檐歇山顶小青瓦木结构,隔间共七间,半封闭形式,内部刷红黄两色漆,两侧有长凳,中间靠西侧有神龛,供奉杨泗将军水神。桥东侧的桥门建有两层歇山顶的门楼。
永盛桥西侧县级文保碑旁还有两块碑,推测一块是民国年间的《永盛桥碑》,已残破不全,另一块为2012年的《永盛桥亭碑记》,记录了永盛桥始建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当地志士李英奇、刘正楚、李永化等人倡导修建,2001年又由李杰夫、李会生、李泳中、康命夫等人倡导进行了维修。
永盛桥南约10米,就是新修的水泥公路桥,目前人、车多从新桥过。永盛桥北为一村民的家院,目前永盛桥可以说是这户村民的独享入户桥了。
振兴桥
振兴桥位于安化县大福镇木孔乡木孔学校的西南,西南-东北走向跨资水支流沂溪(泥溪)的上游支流大尧溪。此地原本没桥,为2022年起由当地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志愿者带头捐款,出资修建的一座全新的水泥风雨桥,振兴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的中小学生过河至对岸的木孔学校上学,为大好事一件。不过桥梁为新修风雨桥,就不再多做记录,仅照片两张,作为留念。
更多的湖南风雨桥廊桥信息,可访问:湖南省风雨桥(廊桥)地图 查看。









































3 条评论
博客速度好像比以前快了不少,加载那么多图片都挺顺畅。
得益于从您博客里学来的技术,用XnConvert把全站的图片都转成Webp格式了,文件体积减少了不少,加载就快一些了。不过我的主机是美国主机,常年还是有200-300ms左右的延时,我也不会优化,速度和国内及香港的主机没法比。
你可以通过减少使用插件,或禁用一些 wordpress 本身不必要的加载去加快速度。
可以下载我那几个极简主题,functions.php 中有一些禁用不必要功能的代码,可以拷贝来用。或者下载 WPJAM Basic 这样的插件去禁用非必要功能。
速度也会有提升。
(刚才打了错别字)